禾甸镇,位于祥云县北部,自然风光优美,素有“鱼米之乡”的美誉。四面环山使它形成了典型的 “四山包一坝,中间一条河”的高原盆地。境内有万寿寺、小鸡山等风景名胜,又因西汉时期,滇东的“僰人”不断入境,南诏国统一洱海地区的时侯境内大部分白蛮被迫迁徙,剩下部分在禾甸定居,成为了如今的禾甸白族先民。
除汉族、白族外,禾甸镇还世居有彝、苗、傈僳三个少数民族,今天介绍的这个村子就是位于禾甸镇大营社区的七宣葬族自然村,那里世居着勤劳善良的彝族同胞,他们就是这场“哑巴〞盛宴的表演者。
说到彝族节日,大家一定首先想到火把节、左脚舞,殊不知这些只是他们民族节庆当中的凤毛麟角,剩下还有很多可能国所未闻、鲜为人知的——比如今天我们将体验的“哑巴节”。


哑巴节的由来
“哑巴节”,这个放眼中国独一无二的彝族民族节日,每年的正月初八如期在禾甸镇大营社区七宣弊族自然村如期举办,至今已有上百年的历史。关于它流传着这样的两个传说。
传说一:在很久以前,因为多发的自然灾害,以及时局的动荡。有几户人家发现七宣村地势不错,水士丰美,于是举家搬迁到了这里。后来,自然灾害还是时有发生,居住人口的增多,让村民们的生活变得艰难,甚至很多人染上了疾病。村子里有一位心地善良又漂亮的哑巴姑娘,为了帮助村民的生活问题,于是徒步到村外四处乞讨粮食、药材等。
有一天,哑姑娘走到一座还未修建完成的龙王庙时,由于大过劳累便想坐在龙潭边休息一下,哪知这一坐下因为困得不得了立马沉沉地睡了过去。当她醒来的时候竟被眼前的情景吓了一跳,她竟然到了龙宫里面。原来哑姑娘为村民四处乞讨的善良举动,感动了龙王,龙王便决定纳她为妃,于是把她带到了这里。一开始哑姑娘百般的不情愿,因为她姶终惦记着家人和村民们。后来她被龙王的一片真心所打动,答应嫁给龙王。
哑姑娘的突然失踪,让村子里的人感到很迷惑,但日子就这样一天一天地过去了。转眼就是八年,哑姑娘当了妈妈,有了自己的孩子,却还是忘不掉生活在苦难中的村民,她多次恩求龙王让自己回村子看看,龙王准许她每年正月初八带着子女回村看看,还给村民们带去了雨水、药草。
从此,七宣村民的生活有了好转,疾病也没了。后来,每年的正月初八那天,村民都会装扮成哑女,装扮者都不讲话,代表对哑女的思念和感激。就这样世代相传,“哑巴节”延续至今。
传说二:古时候,七宣村民因为常年遭受自然灾害,日子过得穷困交迫,全年几乎不见雨,于是村里有一小伙就到现在的仙逸寺为 七宣村民求雨。为表诚心,他自出门起,就一步一叩首,坚持了足足两个月时间,终于到了仙逸寺,而身上带的水已经喝干,干粮也仅存一个苦荞粑粑,但他仍然在庙里烧香祈求上苍为七宣人民降雨•求雨完成之后正准备回家的小伙在庙门口遇见一个白发老者向他讨口干粮,小伙见老人家很俄,于是把身上仅存的干粮给了他,老人家见小伙心地善良就送子了他一个盒子,告诉他里面装了黄鳝,到了村口再打开盒子,黄鳝就会变成泉水,如果大早打开小伙子就会变成石像。说罢,老人家就不见了!原来他就是求雨的神仙,再看袋子里的干粮何时变成满满一袋了?感激之余他马上朝老者消失的方向磕了99个头,然后迫不及待赶回村里。途中他忽然想到受灾的村子不只七宣一个,其他地方也一样受到灾害,于是打开了盒子放出黄鳝,顿时一股泉水从山里流出。望着滚滚的山泉小伙子开心地笑了,而他却变成了石像。如今还能找到这块石头,那股泉水出处就是现在的龙王庙。
流出的泉水里,有三个较大的泉眼:龙王箐、大龙树箐、出水箐,传说河海也是由老者给的黄鳝变成的。此后,小伙永远地留在了那里,有的人说他变成了石狮子守在龙王箐的出水处。每年村民都送来东西祭拜,而那些东西也会被石头吃掉。村里人认为小伙的心还活着,灵魂还在,只是不再会说话。
于是,七宣村把每年的正月初八作为龙聚会的喜庆日子,称为“龙华会”。一是为了感恩天龙神仙赐子七宣子民的水,二是感恩小伙不畏牺牲自己为村里求水。七宣村的彝族便把龙作为他们的图腾,这个故事也就伴随着正月初八的“龙华会”一直流传到现在。后来为了纪念那位变成石头说不了话的小伙就把 “龙华会”改作“哑巴节”。
从这两个传说当中,我们不难看出“哑巴节” 都有一个共性,都与水有关,这说明了哑巴节在古代主要是为了祈雨。现在每年举行的“哑巴节”,都还有这样的说法,所以在节日期间游客朋友们最好不要带丽伞、雨衣等,否则会遭到 “哑巴们” 的戏弄。
哑巴节的活动内容


哑巴节是祥云彝族独有节日,也称为哑巴会,它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民俗节日,在整个的活动流程当中也蕴含了很多有关历史、哲学、伦理、文化艺术等方面的文化底蕴,在美妙的辣家调里,能够感受到的是彝族人的豪放、自由、奔放、粗犷,更有他们对于远方客人的热情、大方!被列人祥云县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禾甸镇大营社区农历正月初八举行,东山彝族乡妙姑村农历二月初十举行。
白天大摆宴席,祭拜 “九龙三象”,新求一年风调雨顺、清吉平安。祈祷“六畜满圈,五谷满仓,金银满库做枕头”“吃不完像高山,喝不完如大海”“养得儿子满村庄,养得姑娘满四方〞“老牛虽吃老稻草,种下五谷看收成;一算谷子两箩米,!吃不完来穿不尽〞。
晚上则燃起籍火,弹起三弦唱起歌,吹起芦笙跳起舞,庆祝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家和业兴。在大年初一的时候,村民就在广场上分别用三根木头搭好大小不一两个高高的三角架,供“玉帝”和“五谷神农”居住。
哑巴节这天,屋架上扎满青松,屋顶上架上“龙头”。画脸文身的“哑巴”和身着盛装的彝家人打跳、嬉戏、祭拜、乞食等,直至送龙上天、普天同庆,祝愿弟家年年吉祥、岁岁平安。神秘怪异的四个 “哑巴”最引人注目。他们是“三象”的象征,常由葬族青年中最剽悍者担任。〝哑巴”不穿衣裤,脸上都抹着烟灰,身上画着二龙抢宝、双凤朝阳等图画,象征吉祥如意、爱情美满、人丁聪慧。他们不说话,出场时大声吼叫,叫开 “天门”,时而安静地以•三象”身份享用村民供奉在千眼桌上的八大碗、九十九道菜和各种点心食品,时而又以打跳、欢腾甚至是挑逗的各种娱乐方式笑脸相迎,代表盛情的主人邀请各方宾朋入席。因“言语不通”,就用各种手势和手中的金竹嬉戏笑迎恭请。在鼓号、铙、钹引导下狂舞而来的二龙,则是“九龙”的象征。
相传 “九龙三象”曾上天帮助彝族先民向王帝祈求降下甘霖、降不吉祥,让彝家人过上了五谷丰登、六畜兴旺、风调雨顺、平安吉祥的好日子。“哑巴节”主要作品有《哑巴舞》,又名《措么得拓》《跳祖鼓》,亦名《剖迫吾都骰》《耕牛舞》等,参2008、2009年的大理“三月街〞 民族节文艺汇演并获第一名,为云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参加云南省首届新农村文艺汇演获大理区金奖。
每年“哑巴节”这天,游客大多来自东山、禾甸、米甸,还有部分来自姚安、大姚、祥云县各地。其中有傈僳族、苗族、白族、汉族群众,人数达干余人,非常壮观,气氛之热闹只有置身其中才能感妥到。在“哑巴节”当中,表演的内容也是相当传神和形象的,而能歌善舞的彝族人把这些舞蹈可以说是演绎得出神入化。
彝族这个古老的民族,早已把生产、生活、信仰融入到了民族文化当中,在“哑巴节” 这个具有特殊意义的节日当中,原生态舞蹈自然也是必不可少的。
要说这原生态舞蹈的种类可是数也数不过来的,跳哑巴、杵臼舞、神鼓舞、耕牛舞、插秧舞、打跳、葫芦笙舞、左脚舞、慢步舞、刀舞都和咱们彝族人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还有一些是从动物身上模仿而得来的舞蹈,比如说跳老虎、跳豹子、追麂子、羊皮舞、羊皮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