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祥云旅游网
畅游祥云
定制服务
景点自选
24H服务

洱海卫城

 二维码

洱海卫城


洱海卫城和祥云县城
    洱海卫城是现在祥云县城的古称。现在的洱海卫城位于祥云县中心,属于祥云古城的核心区。2007年政府出资2000万元,带动民间资金1亿元,改造修复了洱海卫城。
   洱海卫城始建于明洪武年间。洱海卫城的建立有重大的军事战略意义。南诏大理时期,洱海流域建立了强大的少数民族政权,中央王朝对这个区域的统治并不紧密。而且这个时期的少数民族统治者认为苍山洱海是天然的军事屏障,不会被攻破,所以并未在洱海周边设立严密的城防要塞。元代忽必烈带兵翻过苍山西坡直下攻破大理后,将洱海区域又一次纳人了中央王朝的版图;到明代,明王朝的统治者一方面在洱海边建大理城,一方面在洱海周边地区加强了军事防御,建设了一批城池,其中洱海卫城就是其中最为典型的代表。《滇志》记载:“县城,即洱海卫城,洪武二十年建,周四里三分,高二丈三尺,池扩四丈。开四门,南日镇海,北日仁和,东日镇阳,西日清平,各有门楼。〞可见当时洱海卫城规模可观,还筑有宽阔的护城河。明代奉行都司卫所制度,都司是大军区,而卫所就是小军区;同时明王朝还跟进军屯、民屯和商屯制度;进行屯田养兵,平时为民,战时为兵。在这些背景下,洱海卫城的建设,明显加强了洱海地区的军事防御,汉民族的士兵一边屯田,一边为民,成为后来祥云城居民的主要成员;经过历代不断的修筑和经营,洱海卫城的防御功能和政治要塞的功能得到强化,以汉民族为主体的居民形式也逐步形成。所以我们可以说,洱海卫城是以汉族为主体的保卫少数民族边疆的重要阵地。这种地位和作用在后来的历史进程中也不断被印证和强化。

 ABUIABACGAAgpK6NqQYo5KXfygYwgQ84-xM.jpg

   洱海卫城的 “卫”是“卫护”的卫,在红军长征过祥云时,很多祥云城的群众参与打士豪、惩贪官并踊跃参年,参军人数是红军长征过大理时经过的三个县之首。在红军过祥云期间,祥云县人民喜爱红军,保护了红军,并且还追随了红军,为革命火种的传播和发展立下汗马功劳。
   洱海卫城的 “卫”还是保家卫国的“卫”。在抗战期间,云南成为整个滇缅作战的大后方,美国飞虎队在云南驿机场驻扎,参与打击日本侵略者。在这个过程中居住在祥云城中的人们时刻关注着形势的发展,随时准备着为抗战尽心尽力。1943年秋,在与日本飞机在祥云城上空激战后,一架飞虎队战机不幸中弹,机身起火。为了避开在祥云县城坠毀,机长莫尼中尉驾驶飞机坠毁在县城东面的荒山上,虽然当时祥云城内名医、军民竭尽全力抢救莫尼,但他还是壮烈牺牲。一时间,祥云县城人民倾城而出,发起募捐为英雄立碑。上个世纪90年代,莫尼的妹妹戴维丝女士亲临祥云吊唁自己的哥哥,知道祥云人民为他立碑时,激动得流下了热泪。

ABUIABACGAAgpa6NqQYoiIaETjCADzigCw.jpgABUIABACGAAgpK6NqQYo-dvr0AIwgA84oAs.jpg

   洱海卫城的建筑格局,包含着吉祥之意。城内的求吉活动共有六步,在城内不同的地方开展,有一定的时间限制,请大家留意,以便安排好自己的时间,根据自己的实际情记来参与。
   第一步,是在南牌坊举行的欢迎仪式,叫做吉祥祥云,观看和参与欢迎仪式,意味着大家已经步入吉祥之地。
   第二步是吉祥工坊。在北街有一些制作吉祥手工艺品的作坊,大家可以亲手制作吉祥物,有吉祥如意街、吉祥娃娃,吉祥手链等:如果大家时间紧迫,也可以直接购买店家提供的成品。
   第三步是吉祥食府。在北街有吉祥食府,可以在那里享用吉祥点心、吉祥小吃;如果时间允许的话,也可以坐下米享用一餐吉祥宴席。
   第四步是吉祥民居。小巷里的客栈和酒店,不少以“吉” 字为名,里面有吉宇客房,若需住宿不妨一试。
   第五步是吉祥妙音。大家可以根据路边标示指引,找到古钟,查询自己的祈求愿望和吉祥时辰,然后在最吉利的时候敲响钟声。
   第六步是吉祥印章。如果其他求吉活动都因为各种限制而不能参与,吉祥印章请一定带回家。在求取吉祥妙音的地方附近都有专门求吉字印章的地方,大家可以根据白己的实际情况挑选参与。
南牌坊
   历代留下的各种牌坊作为汉文化在祥云生根发展的见证,曾是县城内引入注目的一大景观,现存已经不多。现在我们看到的南牌坊是修复重建洱海卫城时重建的四个牌坊之一。牌坊上书 “彩云南现” 四个大字,说明了云南及祥云的地名由来。汉武帝时,因张骞向汉武帝描述了出使西域时在身毒(今印度)见到蜀地(今四川一带)的蜀布和筇杖,分析说西南应该有路通向身毒,所以决定开拓西南通往印度的通道,这就是著名的蜀身毒道。
   公元前109年,汉武帝梦见彩云南现,认为是大吉之兆,就遣人追踪彩云出现的地方,一直追到祥云,于是在这里设立郡县,命名为云南县。这是祥云被归入中央王朝版图最早的历史。在这以后,中央王朝一直没有放弃对这里的经营,唐代设波州,元初设品甸干户所、云南州;到了明朝,这里建筑了洱海卫城,清康熙年间,裁洱海卫屯赋并归云南县;民国设祥城镇,现在是祥云县政府所在的祥城镇。在漫漫的历 史长河中,祥云县的领属关系和辖地有所变化,但县域中心一直都没有变;继洱海卫之后,澜沧兵备道,云南县治、祥云县治都一直建立在今天祥云县的县城内。“云南”这个地名称谓也从最初的县名,成为州名、郡名,到元代成立云南行省又成为省名,并一直沿用到现在。1918年的时候,因为省县同名,才以祥云二字取代云南成为祥云县的县名。
钟鼓楼和民居
   钟鼓楼位于洱海卫城的中心,始建于明洪武年间,共有四层,下两层为方形,上两层为六楼形,顶上攒尖,各层有出檐,都是琉璃黄瓦。一层四个石拱门上方,都有一块长方形的横石匾,东南西北各不同:我们从南边进来看到的是“彩焕南云”,其他几边是“辉联东辟”“瑞启西垣”和“恩承北阙”。钟鼓楼里面原来还有钟鼓和铜壶滴漏,是向居民报告时间的装置。明清时期,钟鼓楼曾几次被维修,到民国五年又再修过。1986年县政府拨款维修;现今钟鼓楼是云南省第六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祥云县首批文物保护单位。钟鼓楼里有云南唯一的状元袁嘉谷所写但署名是其侄子袁不基的对联:“维南有箕,维北有斗;在天成像,在地成形”,有匾为 “齐庄中正”。说的正是钟鼓楼地处城中,规制及地理位置良好,顺应天象,呈现天意的情况。
   祥云县城内保存了比较完整的“四街、八巷、一颗印章” 的街区格局。以钟鼓楼(就是印把子)为中心,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分别有四条街,这就是四街。八巷是指府前街、西横街、红星街、卖菜巷、北中街、北后街、文庙巷和东壁巷。洱海卫城是云南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少见的汉城格局,是祥云城市历史文化发展的见证,也是整个祥云县城的核心和灵魂。
西街和北街
   阳朔的西街有什么?有精品店、 有客栈和酒吧,祥云的西街有什么呢?酒吧和咖啡厅,巧克力和西式糕点,还有那些时尚的精品店。西街还真有些“西方”的洋气呢!外地来的朋友要是喜欢祥云,不妨来西街开个店吧!画廊、乐器行都是西街很受欢迎的店铺呢!
   北街这里聚集了祥云城内本土的餐饮店,售卖的主要还是我们当地的特色美食。祥云地处交通要道,客商纷至沓来,美食极具实用价值和地方特色。祥云人善于制作能够随身带走的各类咸菜:有酱豆、辣卤腐、酱辣子腌生等。每一种都是重盐爽辣又美味的佐餐佳品。当然了,现代人注重营养价值,现在的祥云人做成菜已经经过改良,保留了美味,而减轻了成和辣。祥云有什么好吃的?
   那可多了去了:祥云是滇西最大的菌子集散地,在祥云能吃到各种野生菌,菌子火锅尤其有名;此外,各种瓜果:有薄皮核桃、大红梨等都已经形成产业,畅销各地。
红二军团指挥部
   这里就是著名的将军第。为什么叫将军第,是因为这座民居宅院是清朝道光年间因剿匪立功被清政府授子“巴图鲁”名号的云南名人杨发贵的宅邸。杨发贵曾经受召进京面圣,还当过广西柳庆镇总兵,官拜二品,因此他家住宅被誉为将军第。这座宅院房间有几十间,是传统的木结构四合五天井式的民居,古朴精致,内有花园。
   将军第不仅有辉煌的历史,还有红军的足迹,这里曾是红军长征时,红二军团指挥部所在地。1936年4月,红二军团的四、五、六三个师在贺龙、任弼时、关向应、李达的带领下攻入祥云城,占领制高点钟鼓楼,把守各路交通要道,并活捉伪县长杨玉楼,镇压士豪劣绅,没收伪县政府粮仓和士豪劣绅的财物,老百姓拍手称快。同时,红军也注意团结群众,坚决不拿群众一针一线。南街住户杨敏家祖辈行医,医德较好。杨敏主动拿出银元给红军,红军并没有收,还鼓励他安心行医;还在他家门上写上“指挥部驻地”的字样,以免后续部队叨扰。红军占领祥云城后,有人建议将指挥部设在面积较大的西街清真寺,但贺龙说:“回族同胞爱清海,部队住进去不好。”又有人建议说驻在东街祥城小学,贺龙也否決了,原因是部队进去后会坐地损草。最后,红二军团指挥部设在了这座将军第。红军在祥云城驻扎的时间虽然不长,但军纪严明,对百姓痛恨的土豪劣绅坚决打击,对开明士绅则加以保护。因此红军深得祥云百姓爱戴,红军离开时,祥云县有近800人参加了红军,革命的火种得以播撒和传播。
王孝达故居
   红色革命的火种早在五四运动时期就已经在祥云城悄然落下。这座民居就是中国共产党早期党员王孝达烈士的故居。1901年,王孝达就在这座民居内诞生。王家是祥云县城内的书香世家,王孝达从小就受到了严格的传统教育。他18岁时随大哥王孝蕃到昆明就读,深受当时进步思潮的影响。五四运动爆发后,他来到北京求学,就读于北京国立法政专门学校,并在北京与北大马克思学说研究会祥云籍革命家王德三、王复生交往密切。不久又与王氏兄弟一起创办进步刊物 《祥云》,宣传革命思想。1924年王孝达来到上海,进人南方大学就读;同年,他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次年转为中国共产觉党员。在上海期间,王孝达先后参加了日商纱厂罢工,上海工人总同盟罢工、学生罢课斗争和群众反帝抗议大会等活动,并参加北上宣传队到天津、北京宣传帝国主义的罪行和上海工人、学生的反帝斗争。
   1925~1926年,王孝达受党指派到广东参加北伐。后来到彭湃领导的农民协会做农民运动工作,又辗转到汕头参加潮梅国民觉政组。1926年,社会主义青年团潮梅地委改组,王孝达任团地委委员,宣传部长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发生后,王孝达等人不幸被捕。在狱中,他坚贞不屈,视死如归,表现了一位优秀共产党员的大无畏精神。1927年9月5日,王孝达在汕头中山公园前被杀害,年仅26岁。王孝达和当时千千万万有志青年一起为共产主义事业贡献了自己宝贵的生命。
东城门洞
   一路走来,我们见证了悠悠历史,也体会了红色革命的峥嵘岁月。现在我们站在洱海卫城的边缘。洱海卫城虽经过历代经营,但四个城门的建筑经多次天灾人祸,已经基本毀坏,没有留下痕迹。还好东城门洞还幸存,东城门就是镇阳门,门洞用大型方形砖砌成,墙垣长42米,高6米,厚14米,洞顶为拱券形。据载,城门洞外曾有护城河,河宽四丈,深二丈,河边广种杨柳。民国初年云南县县长路承照写下一首 《竹枝词》,其中有“古匡城下柳如烟,疏密成行断复连”的诗句。
   祥云人聪慧善辩。祥云人聪明,淇西一带的人都知道。曾经有人去祥云人家做客,主人乐呵啊地说,今天我们吃100多道菜。客人看看桌上虽然菜肴丰富,怎么也不够100道菜啊!客人禁不住问其他的菜呢?主人不饶不忙地指着其中一道菜说,你看这是什么?客人答,是韭莱啊。对呀,是韭菜,是韭菜,不就是九十九道莱吗!客人会意一笑,说那我就先吃九十九道菜吧。如此这般,宴席气氛热烈,主宾尽欢。
游览了洱海卫城,大家见识了祥云人的朴实勤劳。大理地区将祥云人称为“土锅”,原因是祥云产的土锅质优价廉。做土锅很辛苦,方便了买锅的人却仅仅能糊口。这种土锅精神正是祥云人踏实质朴,努力向上的象征。
   祥云人有一向口头禅,常会用舅子指代某个人,这种称谓亲呢,本土,意思与 “家伙” 类似。男男女女都习惯挂在嘴上。
祥云人有比较强烈的中原认同意识,很多人都会说家里祖上是南京应天府来的,虽然这种说法在云南各地、各族中并不鲜见,但从某个侧面也反映了祥云人的自我认同。
   说不完的祥云,说不完的祥云人,大家不妨和祥云人交交朋友,多来祥云几次,再来洱海卫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