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峰山,叉名“玉笋峰”,俗称“老君山”,或称“老君殿”,坐落在普淜镇境内,海拔2578米,地势陡峭,山川奇秀,异峰突兀,是一座以道教为主,三教合一的建筑群,是祥云县的道教名山和主要风景名胜之一。道院、阁楼、殿宇建筑群仍然保持着明、清时期的风貌,雕梁画栋,宏伟壮观。尤其是雕龙刻凤、人物花鸟栩栩如生的圆形、方形石柱和石门、石窗,最是别处所军见。
石雕艺术
台阶两旁的石狮子都神态各异,很可爱呢。一共有13对石狮子。大家可能都知道,石狮子本非我国产物,相传东汉汉章帝时,西域大月氏国把一头金毛狮子作为礼物进贡给中国的皇帝。
后来狮子随着佛教的传人,而成为一种赋子了神力的灵兽,逐渐演变成看守门户的吉祥物,一般在很多寺庙和古时大院门口都看得到。直到现在,还有很多人在修建私人宅院时放上一对石狮子。大家看石狮嬉戏,形态不一,是不是少了几许狮子的威仪呢?其实,这也和道家文化的随心随性、万物皆有灵有关。
台阶下的这块石板,有些破旧,宇迹也略显斑驳,但依稀能看得出是当地村民出资修建的。天峰山石雕远近闻名,石柱、石门、石窗上雕刻着人物、繁花、动物、神兽等图案,有上百幅,惟妙惟肖,琳瑯满目,是民间艺术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三天门
天峰山有400多级合阶,故又名“百步云梯”。古时候的人们追求长生不老,向往神仙能腾云驾罗,所以修建的时侯刻意修了这么长的一段合阶。
走上合阶,就到了三天门。门中柱墙上的对联:“天自几时有起,峰从何处飞来”,宇迹飘逸俊秀,笔力潇酒道劲,是一句藏头诗,天峰山的名字已经孕育在这两向诗里面了。门上装饰有石雕八仙人物和祥瑞动植物图案。大家从这精美的雕刻装饰中能感受到浓郁的道教色彩吗?
关于三天门,修道的人有这样一种理解,修道之人注重修心,通过心的历练来转变对外在环境的感知,悲伤或是高兴,可以随心而起,随心而收。道教传统里有一天门、二天门、三天门之说,也就是我们经常听到的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简而言之:一天门里人法地;二天门内地法天;虚空粉碎三门出,大道原来法自然。外围的墙壁,看似普普通通却是暗藏玄机,其实,这面墙也是大有说法的,它叫“影壁”。古时候的人们认为自己的住宅会有鬼魂前来拜访,若是自家的祖先当然是欢迎了,可若是不认识的鬼,就会给自己的住宅招惹上灾祸,所以建造房子的时候特意修了影壁,当鬼从彫壁上看到白己时,就会被吓走。看来,这是一面很神秘的墙。
灵宫殿
灵官殿与老君殿相对,一层明问为通道,大门为沙石拱门。道教是我国的本士宗教,两汉时期,道教在大理就已有传播和发展。
到了唐朝初年,南诏蒙氏地方政权建立,南诏王族和境内的民族都崇奉道教。宋元时期,由于大理国王和段氏总管主要崇奉佛教密宗教,道教在大理地区开始衰微。到了明代,中原王朝在大理地区设卫屯田,内地大批汉族官兵进人大理,同时将道教带人大理。受中原汉族崇奉道教的影响,大理地区的道教再度兴盛起来,这时期的道教全真道和正一道并重,道教的官观丛林制度在大理形成规模。从明至清,开始出现了道教的名山圣地,如祥云的天峰山、天华山,巍山巍宝山,南涧灵宝山,弥渡太极顶,漾濞石门关,云龙虎头山,剑川老君山、金华山等,先后被道教开辟为道场,形成道教丛林制度。山中道观林立,住山修持道人来自全国各地。
道教里有众多的护法神,王灵官就是其中一位,也是地位最高的护法神。他的职责便是维护世间的公正,所有违法乱纪、不忠不孝者他都要加以制裁。
药王殿
药王殿一般供奉的是孙思邈,孙思邈不仅是唐朝有名的医学家,更是道教的名人。
我们中国人爱讲中医,比如“天人合一、内外兼修、阴阳五行、标本兼治”,这些思想不仅为中医所采纳,也为道家所汲取,大家不要认为宗教就是迷信,其实历史上很多中医学家都是同时信奉道家的。附近的村民经常来这里抽一支药签,以求家人健康长寿。
老君殿
老君殿始建于明朝,距今已有四百多年历史,在清代、民国的时候曾多次重修,1985年再次重修,部分瓦件重修时采用了琉璃瓦。大家看两旁的大钟和大鼓,这就是我们常听到的晨钟暮鼓。在宗教的文化里,晨钟暮鼓不仅提醒修行的人要按时做功课,同时也暗含了时光的流逝。
老君殿供奉的就是太上老君,也就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道家神仙谱系中有“三清”之说,即:玉清、上清、太清,是道教里最高的尊神,玉清之主为元始天尊,上清之主是灵宝天尊,太清之主是道德天尊,也就是《西游记》里提到的太上老君。这三清尊神乃是道教中最高神,开天辟地、历劫度人、传道授法的大神。
天峰山常年香火不断,游人络绎不绝,最壮观的是每年农历二月十五的老君圣诞会。数以万千的信徒、香客、游人云集山上,歌如海人如潮,举行盛大的领经拜唱、洞经音乐会,祈告祝诗。据说天峰山的老君圣诞会已延续百年之久。
天峰山也是彝族几百年来的打歌胜地。乾隆年间碑文载:“每逢二月十五,四方民众,蜂拥附,云集天都,吹笙鼓舞,荑人尽口错之歌,尚存上古之浮仇。”国时,普湖、下庄、刘厂等乡镇及楚雄各地的彝族等数万人齐聚天峰山,朝山敬香,举行歌会,打歌狂欢。
相传天峰山歌会是为了纪念葬族先祖孟获夫人祝融。祝融在战场上英勇善战,连诸葛亮都曾败于她手。在生活中,她教彝族妇女做衣服、纺线。于是每年她生日的农历二月十五,彝族同胞都穿上盛装,载歌载舞纪念孟获夫人。吹笛、舞刀、对歌等,彝家的调子数不清,三天三夜唱不完,这边唱来那边和,唱得星星打瞌睡,唱得山花朵朵开。许多青年男女因天峰山歌会而相识相恋,歌会上认识的阿老表阿表妹,彼此中意后,就会到打歌场旁边的树林里约会。山峰突起,云树交辉,映山红开遍天峰山。林间笙歌不绝,情侣们喁喁私语。连情侣们约会的树林,也多是双生依假的情人树,所以也叫情人林。
功德坊
功德坊其又名天柱门,也叫龙胜门,由石桂、石梁、石拱门构成,中有四根石柱,前两根上雕刻龙抱柱,由一对石狮子支撑,后两根为方形。柱墩下前狮后象(前思后想)的石像,别具一格,是不是透着道教的义理之光?它不正是想告诉我们做事之前要三思而后行吗?
门中立一石匾,上书“擎天柱石”。坊内立有乾隆年间的碑文、道光八年(公元1828年)的石碑、民国时期的碑刻等,叙述了老君殿的修建历史。
天柱门上精巧的石刻,上书对联:“问仙山古来如一太极;瞻杰阁高处御九重天”,书法谨严浑厚,苍劲飘逸,“高峰建仙阁使宇内风流人物似驾祥云终有歇息地;低岭安灵阶宜普天文澜骚客如踏彩霞始得上天梯”,两副奇巧对联道出了天峰山的中心位置和惊险。
观音殿
顾名思义,观音殿供奉的就是观世音菩萨。一般情况下,主像的两侧都会有一男一女两个雕塑,也正是我们熟知的散财童子和龙女了。大家一定很好奇吧,明明说的是道教,为什么会有观世音菩陵呢?其实,这也是我们云南的一大特色,在很多庙宇能看到三教合一,既可体现传统思想文化的包容性,也能算得上是宗教的“联合办公”,进一座庙宇既可按需朝拜,也可一日拜完了三教,何乐而不为。
一般情况下,从中国的名山大川到城市乡村,佛、道、儒还是各有各的场所,只是在云南,对佛、道、儒三教的顶礼膜拜常常汇在一起,方便善男信女。
土主殿
大家经常旅游在外,相信也见过不少的士主殿,但此地的士主殿和别处是不大一样的,其中还流传着这样一个民间故事呢。
土主殿供奉彝族祖先罗五,当地葬族相传:明万历年间,罗五在天峰山上放羊,遇见一白发老人跨牛而来,对他说:“此仙都也”。说完转瞬不见,罗五于是遍告官绅,官绅即在天峰山建起老君殿。后来,罗五死了,其后商认为罗五曾被老君指点,故在天峰山他放羊处建了士主庙祭祀他。
玉皇阁
玉皇阁重建于民国四年(公元1915年),坐南朝北,为重檐八角攒尖顶三层木结构楼阁式建筑,后山墙及山用红砂岩石全砌,面墙木质两边开花街中为一堂三层透雕格子门,雕凤凰、麒麟图案精美。柱础上也有一些图案,内容为人物戏文和祥瑞动植物。玉皇阁石雕文化独树一帜,我们可以发现古时候人们细致独到的审美意趣,现在这些雕刻已经不多见了。
二层是方形,木质楼面,设神龛供奉地母。地母也是道教神系中的神仙,又叫做后士夫人、地姥娘娘、虚空地母至尊。地母元君的产生源于古代人们对士地的崇拜,有天就有地,人们先是崇拜天,后来才崇拜地。古人认为 “天阳地阴”,男为阳女为阴,故天神是男神,而土神则是女神。
三楼为八面体,内设木质双凤朝阳垂花神龛供奉玉皇大帝,玉皇大帝在道教的神仙体系里属于 “四御”,地位仅次于刚才我们提到的 “三清”之下。玉皇阁左右厢房为内重檐外单檐小青瓦硬山顶抬梁式木结构楼房。可以看出玉皇阁的建筑古朴庄重,雕刻装饰精美,有浓郁的宗教艺术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