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祥云旅游网
畅游祥云
定制服务
景点自选
24H服务

水目山风景区

 二维码

水目山风景区


水目山位于祥云县城城南,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森林公园,距省会昆明约280公里、大理60公里、祥云县城20公里,交通极为方便。是云南开创较早的佛教圣地之一,始建于唐代、兴盛于宋元、延续至明清,寺成开堂之日 “衲子千余,六诏诸王,咸来问道”。自此,历代高僧相承不绝。明末清初,鼎盛至极,一度成为滇西地区的佛教文化传播中心。达官贵人、文人雅士登临造访者不计其数,较有影响的有:全国著名的书画大师担当到水目山出家受戒;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曾两次上山游览考察;清代吴三桂、林则徐先后上山求师问道,林则徐亲笔篆额的“真如沙门之碑”为碑中金石,至今保存于水目山上。水目寺全国罕见的寺抱塔奇观,中国南方最大的佛教塔林。历史上有“戒堂”,为云南佛教培训中心;有“经板阁”为云、贵、川三省佛教经文出版中心。2000年对墓塔进行保护性恢复时,出士了称为 “—见结禅缘,一拜保安康”的佛门圣物舍利子,举世震惊!




九龙壁

想必都知道“九龙” 是皇族的象征。大理国时期,举国信佛,22位国王中,竟有10位避位为僧。而水目山成为除当时的皇家寺院(崇圣寺)之外唯一有王公贵族出家的名山 (当时称为皇家禅林)。在此就给大家介绍一下水目山的来历。水目山原名宝华山,唐朝宪宗元和八年,即南诏龙兴四年(公元813年)西南地区巫术群起,鬼主猖獗。南诏为了击败割据一方互不统属的大小鬼主,利用外来佛教,把它当作实现政治统一、政教合一的精神武器,尊为国教,于是派大德高僧普济庆光弹师到水目山主持开山建寺,并赐官中护宝锡杖。相传普济禅师入山之初,观此山山势雄奇,林木幽秀,万山如拱。远远望去,犹如一尊弥勒大佛跏跌原野,云蒸霞蔚,气象万千。但山上缺水,寻找水源未果,普济来到一青草洼地处,将锡杖插在地上,跏跌而坐,闭目入禅。不料,一时竟难已人定,口中自然而然地念起《金刚经》和《大悲咒》来。念了一遍又一遍,念得口干舌燥,还是未能入静。看看天色不早了,普济只好起身,可是,就在他拔出锡杖之时,一股清泉咕嘟嘟冒了出来,泉水越涌越旺,清澈透明,仿佛眼睛,因而得“目”。以后此山就命名为水目山,此泉就称为“锡杖泉”,至今锡杖泉还在。

山门殿

山门殿两侧供奉着金刚神像。威武骠悍,露牙睁目,大家知道他们是哪路神仙吗?对!叫“哼哈二将”,是寺院的护法神将,左边的哼将军守白天,右边哈将军守夜间,分工明确。
   进门是天王殿,左右供奉着四大天王,属护法金刚系列。身白色,执琵琶的名东方特国天王;身青色,执宝剑的名南方增长天王;身红色,执缠蛇名西方广日天王;身绿色,右手执伞、左手执银鼠的是北方多闻天王。
中国的四大天王,象征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寺抱塔

这座密檐佛塔,此塔始建于大理国时期,为纪念普济庆光禅师和大理国护法公高量成之子皎渊神师而建。塔成方形,共15级,高18.17米,设双重基座和双重须弥座。与众不同的是在塔的第一重基座上,分别排列有48个石柱礅,柱礅的排列为四周檐柱20棵,内侧金柱20棵,而塔身四角各有角柱2棵,表明在塔的底部曾经建过双重廊庑,这就是著名的“寺抱塔”。据说在寺抱塔的下面,是一块坚实无比的金银基。
   相传,普济禅师开山建寺的时候,这里是个深不可测的龙潭,普济决定在龙潭上建塔。为了把龙潭填平,在里面填了好多矿石,但总是填不满。一天普济做了一个梦,梦见龙潭里面有万道金光,弥勒佛祖对他说,要填满龙潭,需做些金银锭。普济惊醒,茅塞顿开,即命众僧做得些黄色和银色纸锞(金银锭),来到龙潭边上,把“金银锭”倒入潭内,瞬时,整个龙潭被金银填满,随着众人 “满了、满了〞 的吆喝,只听一声巨响,深邃的龙潭突然成为平地,这就是普济打下的 “金银基”。
   公元1253年,水目寺众僧在住持的带领下,建起了这密檐塔,后又建起了塔盘寺,合称“寺抱塔”。以纪念普济、胶渊等大师的创寺伟业。
自从这塔建起后,水目山香火鼎盛,高僧辈出,成干上万的朝山者到此,都要围着寺抱塔绕圈。据说“左绕三圈会升官,右绕三圈能发财”。

主土庙、天狗颠

这是一座罕见的殿宇,大殿里供奉着一只天狗。传说,当年普济祖师开创水目寺时,取山中千年古木制作了这只木犬看守木料。开始盗贼惧怕,不敢轻易动手,然而时间一长,聪明的贼头发现守场的犬是用树木雕凿的,虽每日志诚的守护,但是不会咬人,便大胆来工场偷东西。事也凑巧,大师每日上香,缕缕香烟飘至西方,其建寺的虔诚之心,感动了佛祖,也感动了玉皇大帝。玉帝便让二郎神杨戬助普济一臂之力,杨戬当即派他的哮天犬下界,助普济实现宏愿。却说那哮天犬神通广大,只到水目山一行,便办妥了大事。它把分身附着在木犬身上,就悄悄回到天庭。夜籍降临,几十个窃贼开始行动了,放心大胆地去偷工场上的木料,刚把木料拾起,不料一直不动的木犬忽大叫起来,咬得那些窃贼狼狈而逃。至此,凡有人上山行窃,木狗就狂吠不止,吓退贼人,连祥云坝子的贼也无影无踪了。久而久之,人们发现,但凡有地震、瘟疫、水旱火灾,木犬都叫,报凶报福,让人们有所准备。时间一长老百姓还发现它能除病消灾,头疼摸头不痛、脚疼摸脚即愈,保佑人们清吉平安。所以,人们建殿供奉,把它尊为“天狗”,以享受水目山香火。
   这座小院的正殿是土主庙。以大黑天神为士主老爷,左右是牛王、马王、青苗、五谷、痘神、山神、送子娘娘、土地老爷,是水目山多元宗教文化的体现。

常住寺

韦驮是佛教天神,传说佛涅槃时,有邪魔将释迦牟尼的遗骨夺走,韦驮猛追急赶,终于将遗骨夺回,所以认为他能驱除邪魔,保护佛法。正是由于他立下了这一护佛大功,韦驮像才被供奉于天王殿弥勒之背,面对大雄宝殿。
   一般认为,我国佛教寺庙中供奉韦驮自宋代开始。韦驮手执金刚杵,其姿势一般有两种:一种是双手合十,横杵于腕上,直挺挺站立;一种是一只手把杵拄地,另一只手插腰。这两个姿势表明一座寺院的性质。供合掌托杵的韦驮,表明这座寺是〝有德者居之”,接纳四方僧人的十方丛林,开放型寺院;供奉按杵拄地一手插腰的韦驮,表明这座寺是子孙传承不接待外来僧人的子孙庙堂。“常住寺” 表明的是寺的性质而不是寺院名称。
   水目山景区内名木荟萃、古木参天,是滇中一个重要的以森林为主的生物多样性基因库。具有代表的古木有唐茶、宋柏、明月季,香樟、华椴、秃杉王。

风洞、枯井

这个风洞。据说水目山第四代祖师阿标头陀在建寺时负责后勤,白天下山买菜买米,夜晚通经苦修,天长日久,遂得灵通。白天到大理集市采买,把萝筐摆在街边,一会儿工夫不买白满,只见他双手合十,口念“善哉!善哉!”“阿弥陀佛!”一下子就不见了。虽然他上下山几十里几百里,但只要一会儿工夫就回到山上,阿标进出的地方就是这个风洞。后人有诗赞日:“水目寺旁一风洞,神奇故事留其中,阿标购物此通行,速度赛过孙悟空。”
   阿标苦修数十年终成善果,被皎湖收为徒弟,被尊为水目四祖,晚年到鸡足山,是鸡足山的开山祖师之一。
   这眼枯井,相传一千多年前,普济庆光开创水目山时,见满山森林茂密,郁郁葱葱,是宝山灵气所在,如果为修寺院砍伐树木,将造成水士流失,乌飞兽散,灵气顿消,遂在这水井边焚香叩拜请佛祖赐木。至诚之情感动上苍,命二十八宿运用神工,从远方运来建寺木材,奇迹出现了,只见井水汹涌,木料一根接一根从井中冒出来,全寺和尚工匠搬也搬不完,最后,一个多嘴和尚说了声“够了!够了!”雯时井水平静,井底冒出的半截圆木再也取不上来。后来建寺时恰好大殿横梁缺最后一根木料,据说在普济大师的支持下,木匠用锅木滚成一根木料,他在滚制木料时不小心把斧头滚进去了。因此,今天用在大殿上的横梁露在外边那半截木柄,就是木匠当年的斧头把。
   立在井旁的这块由清代李元阳撰写的《水目山诸祖缘起碑》,它记载了水目山六位祖师普济、净妙、皎渊、阿标、无住、非相的生平事迹。

经板阁遗址、鸳鸯树

这是座早已毀弃的寺院遗址,寺名“经板阁”。是古人用木板刊刻经板,印制经书,供奉佛经的作坊式寺院。现在清理出来的有大殿的佛、建寺碑铭。这座寺始建于1614年,开山和尚是著名高僧体心海全,继承他主特印经事业的,是著名书法家破浪照澄禅师。碑文记载这里印制的经书曾传播到云南、四川、贵州等地的佛教寺院中,与全国佛教界都有密切联系,成为云、贵、川三省的经文出版中心,足见水目寺历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来水目山时写道:“暮过观音阁、夜观渊公碑,旧日寺有枯井、有风洞、有木犬、有香樟…”徐霞容笔下的香樟树,人称“鸳鸯树”。关于这“鸳鴦树”民间还流传着一段关于它的美丽传说。很久很久以前,来自阮营村大户阮金贵家的千金大小姐云芹和干海村的樵夫丁南山在水目山初八庙会相识,从此陷人情网,常到水目山约会。这对青年男女的恋情终于被两家的长辈发现,阮营村的阮金贵和他那势利、刁蛮的婆娘死活不准女儿与丁南山来往。然而他们的心早就融在一起了。在一个皓月当空的夜晚,水目山突然出现了他俩依偎着的身影,还不时传来悲愤的哭泣,他们来水日寺出家未成,即在此以身殉情化作了 “缘泉〞旁边的香樟树。有人说:“缘是相聚,份是拥有,爱是永恒”•因为有缘,他们相会,因为无份,他们以身殉情。因为有爱,他们成为永恒佳话。这两棵树树冠一体,树干挺直相依,远眺是一棵,近视为一对,在它们的身旁长出的几棵小香樟树,后人说,这是他们的子孙!

沿石阶进森林去塔林的游路上

水目山景区1955亩的范围内,森林覆盖率为85%以上,有云南山茶、元江栲、滇青冈、滇润楠、椴树、刺柏、云南油杉、滇朴、滇石栎、楠木等数百种植物,是滇西有代表性的一个生物多样性基因库类型的植物群落,有很高的科研价值和生态效益,是一个巨大的“制氧机”。来到水目山,空气含氧量高,负氧离子重,空气清新,是理想的避暑度假胜地。由于针阔叶混交林释放着杀灭有害细菌的功能,水目山空气可以治病。据测定,人烟稠密的大城市中心每立方米空气中的含菌量一般在4万到5万个,但水目山空气中含菌量不超过1千。所以,人们到了这里会自然地做深呼吸,感到浑身通泰,精神振奋,真有回归大白然的感受,许多人百来不厌。

塔林、地宫、舍利子

水目山最壮观的僧人墓塔林。
   这些塔是用来安放僧人的遗骨(舍利)、遗物。这片塔林共有塔71座,据专家考证;这个数量位居全国第三位,在中国南方是第一位,故有“北有少林寺,南看水目山”之说。而水目山塔的形式在全国又是比较独特的,少林寺塔林属于密檐式塔,水目山塔则为覆钵式塔,二者相比,完全不一样。水目山塔由四部分组成,塔利、塔身、须弥座和地宫,而塔利又各不相同,这就跟佛教界的等级有关。有的是相轮上置日月宝顶,有的是亭倒阁式上置葫芦宝顶,而有的又是仰莲上置宝珠或单纯的一个宝珠。
   水目山整片塔林以其造型优美,雕刻精细而著称。其中地宫为庋藏比丘、比丘尼骨灰罐的地方。地宫又可分单体与群体两种,群体塔中存放骨灰罐多达两百多个,其中第40号塔中存放达211个,其中一件造型精致的黑陶罐,经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鉴定为大理国时的遗物,被定为国家一级文物。这些塔有大小之分,这跟当时的经济状况有关。水目山盛于南诏大理国,再盛于明清。而整片塔林大多建于大理国、元、明、清时期,故塔有大小之分。

塔的须弥座又分为方形和六边形,每个须弥座上都雕有马、牛、象、麒麟等动物,有的还有花草、如意和飞仙,看到这些,塔就像一件极好的艺术品。

除上述特征外,塔还有砖塔和石塔之分。从造型看,有楼阁式单檐方塔及覆钵式塔两种。看到水目山塔林的规模,可以想象到当年水目山“千衲绕围、从者如云,三千和尚、八百尼姑”的辉煌盛况。现在请大家随我去地宫朝圣。该地宫早年曾被盗,但在塔体内发现锡杖、袈裟、陶钵等文物,从出土文物及箱龛用砖来看,属于明代遗物。
   通道是根据史料描述重修的,而地宫则完全是历史原貌,地宫通道内设有二千尊接引佛,故称为“千佛壁”。众所周知,僧人修行的最终目的就是到西方极乐世界,按引佛亦称 “阿弥陀佛”,是西方极乐世界的真主,墙上这些佛全都是他。意为把亡灵接人地宫,经享受水目山香火,再送往西方极乐世界。
   接下来〝一见结神缘,一拜保安康”的佛门圣物舍利子。舍利与舍利子不一样,舍利即为尸骨,是僧人圆寂火化后的骨灰。而舍利子则是大德高僧在自身和自然内外因条件下严守戒律,汲取天地、日月、山川、自然的精华灵气和佛法真谛,精诚修炼圆寂火葬后的身物,它百世罕见,是僧尼们修行有成就的表现、见证,是得道高僧、佛门尊严神圣的象征和标志。舍利子分三种,白色的骨舍利子、红色的肉舍利子、黑色的发舍利子。三种舍利子中又数肉身舍利子极其军见珍贵。舍利子在佛教界享有至高无上的地位。据说“朝拜舍利子,平安一辈子”。
   40号塔的地宫,这几件遗物都属文物,这就是普济庆光禅师涌泉的锡杖。这个青花瓷罐是明代文物。这一个就是国家一级文物黑陶罐,它是大理国一王室的舍利罐。再往后就是被人们称为 “铁树开花水目山”的这朵铁花了。当时开山祖师建寺时想,大理王室的寺院,那要有王家的气派。水目山这么高、这么大,不知可以兴建多少寺院。这将是一桩宏伟大业,要完成它,不知要付出多少心血和汗水。自古以来,凡成大事者,无不先立下大志,而后成其事乎?正所謂:“有志者,事竞成”。因此,为了表示自己建寺的决心和恒心, 普济亲自下山,请山下的小炉匠精心制作了一棵开花的铁树,标于自己草屋前。并以此立誓:开山建寺的伟业,无论有多艰难,都要像这棵铁树一样,让它在水目山永远开花,永放光芒。

明窑遗址

水目山古代砖瓦窑的结构属于明窑,因形状像馒头一样而俗称“馒头窖”。它的制作方法是在山坡上挖一个竖穴,然后在竖穴周壁用土坯支砌,土坯经烧窖后形成坚硬的窑壁,窑体由火门、火膛、窑室、排烟孔、田火沟、火口等结构组成。
   水目山古窑是水目山历史上大规模修葺寺院的历史见证,是研究水目山建筑材料制作的实物见证,也是迄今云南省寺院景区内发现的唯一保存完整的明代古窑。

普贤寺

普贤寺又名中庵,是明嘉靖二十八年,也就是公元1549年,由临济宗僧人了益法师创建,已有400多年历史。
   了益号大济,是明代著名高僧,不仅创建了普贤寺,还主持修复了阳瓜州(今漾濞县)慧明寺,并为鹿城捐资铸阿弥陀佛铜像。曾在巍山龙圩图山云隐寺阅藏经,著书弘法。一天晚上正在禅房静坐,忽见一童女拜在观音大士像前,了益惊异,童女忽然不见了,只见井水涌出,似天花散落,原来是龙女献供。
   这些都是传说。碑上记载,了益于1597年6月25日园寂,寿78岁,临终前对他的12个徒弟30多个徒孙说:“创业艰难,信施不易,各宜精进,勿自暴自弃,后事从简,不得奢麋。”圆寂时,头顶暖气经时不散,火化后舍利照天。
了益法师圆寂后,他的弟子念他“心枯道玄,山缘人缘,地开生面,梦兆普贤”,就把他所立宗法奉为园寂宗。形成了水目一山三宗并传的佛教法派。
   普贤寺环境清静幽雅,曾藏书万卷,吸引了不少学子到这里读书求学,洱海进士杨景就是在这里读书而成就功名的。

宝华寺

宝华寺又名宝华禅林。历史上是滇西有名的戒堂,由无住禅师创建于1639年。明末清初云南著名诗、书、面三圣担当以及林山、悟桢、知空、非相、客光等僧侣均在此受戒或开坛讲学。达到了“万众皈依,千衲绕围,从者如云”的盛況。
   无住禅师是定远县(今牟定)人,铁匠出身,俗姓邓,29岁抛掉铁锤出家为僧,拜彻庸为师,先开创大姚妙峰山德云寺、牟定化佛山白云窝,随师父到江浙云游参学请藏经,归来后应请到水目山开创宝华禅院。也就是我们现在参观的这座寺,建寺时间是明崇祯十二年(公元1639年),当时规模宏大,筑有水月戒坛,延请高僧在这里开堂传戒授法,曾吸引了云南、贵州、四川的众多僧人到这里受戒,有“衲子三千,尼姑八百”之说,南华见性山、巍山云隐寺、祥云天华山、牟定化佛山等许多佛教名山宝刹都是它的支寺。
   无住禅师喜欢茶花,并喜欢栽种云南山茶花。刚出家时曾在化佛山白云窝插一根茶花枯枝在地下,誓日:“道成则树活。”后来果然茶花树活,发芽开花,被称为 “验道茶”。
   在他开创的宝华禅林,里面就有了这棵开山祖师栽的茶花,因为他是禅门大师,常在茶花下打坐参神,所以又叫“禅茶”。算来树龄300多岁了。此茶花品名狮子头,花开有碗大,九蕊十八辦。在云南省政府公布的“古树名木名录”里有记载。清代著名书画大师、诗僧担当为此树曾作诗云:“冷艳争春喜灿然,山茶按谱甲于滇。树头万朵齐吞火,残雪烧红半个天。”

五祖道场

这里有五座塔,一塔一宗师。相传,他们是水目山最著名的得道高僧,走到哪里,身上总素绕着神奇的光环。现在大家所看到的这块碑就是清代时任云贵总督林则徐亲笔篆额的“真如沙门之碑”,此碑为“碑中金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