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驿
云南驿海拔大约在1900米左右,历年平均气温14.7摄氏度。年平均降水量810毫米,冬无严寒,夏无酷暑。云南驿古镇,属汉代云南县和魏晋云南郡的故地,因元明清三代设置云南驿得名。是“彩云之南”的故里,也是最早叫云南的地方。二战时期,云南驿作为抗战生俞线“驼峰航线”和“滇缅公路〞上的重要驿站和补给线,曾担负起中国战局成败、民族存亡的使命。是当今唯一集中了马帮运输、公路运输、铁路运输与航空运输等各个不同时代运输方式的地方,人类交通发展史的活化石。 云南驿古镇今为祥云县云南驿行政村,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国家级传统村落,也是原生态文化体验旅游的风景名胜区。 如今的云南驿:全村1260户,约4360人,粮食、蚕桑、养殖蛋鸡、劳务输出是这里的支柱产业。
千年茶马古道
茶马古道的贸易和运输起源于唐代,宋代达到鼎盛,以宋代交易量最大的两种大宗商品------内地输入西藏的茶叶,西藏输人内地的马匹得名。 云南驿地处滇藏茶马古道的重要位置,同时也从这里连通着川藏茶马古道。 茶马古道是一条马帮走出来的民间商道、文化交流通道,也是一条民族迁徒的走廊。早在宋代,马帮就沟通了中国和印度、缅甸的贸易与文化交流,所以“茶马古道”也算得上是中国最早得国际通道之一。 茶马古道大多位于山林之中,地势偏僻,而云南驿的这一段则位于交通要道,是到目前为止全国范围内大家都能最方便看到、保留得的最好的一段。 云南驿的这一段茶马古道和其他的茶马古道还有一个不同点,云南驿茶马古道同时也是古代的驿道(也称官道),按一丈左右的标准建成,可以保证两匹马相向而行。古代驿道主要用于中央政府的公文等信息传递和军队调动,军队后勤补给和官员出差、调任与巡视;也是中央政府对边疆地区进行政治控制的重要手段。 明清时期,云南驿是一个繁华的交通和通商口岸,每天都有数十起的马帮和许多富商大贾从这里经过。所以这里有许多的马店、商铺为来往的马帮和商人服务。当时这里的人都说:“深山边陲,是马拉来了一个繁华小镇。”这里是古代中央政府设立的驿站,也就是云南驿,当时是昆明到大理驿道上11站中的第8站。驿站是国家官方驿道的重要设置,属兵部管辖。据云南驿出土的清代驿站纪事碑记载,当时云南驿是一个规模很大的驿站,配置有驿马八十匹,管辖驿路及滇西的广大地区。清代云南驿古镇依托驿站进一步得以发展,人口日渐繁衍,房屋建筑渐成规模,奠定了近代乃至今天的古镇街区。在清朝的时候,钦差大臣林则徐任云贵总督时曾在此住过。清末撒驿改邮,传承数千年的驿传系统被现代邮政和交通运输取代,云南驿废弃,改做学校至今。
马帮文化博物馆
原来是一间马店,建于清(公元1616~1911年),距今巴近400年,衰落于民国。 这个马店是云南省保存最完好、最大的马店,占地550平方米,为土木结构两层三进带后院的吉建筑,建筑面积约一千平方米。现在是全国第一家以马帮文化为题材的博物馆。 云南驿马帮文化博物馆采用国际流行的开放式布置展览,一改传统博物馆橱窗加文字布展的生涩三味,可以零距离地体验马帮运输时代的生活方式。【滇藏茶马古道路线国 】当时马帮主要是从昆明、普洱等地把云南的茶叶、布匹,食盐、百货等送到云南驿,然后到西藏换回马匹、皮毛、药材,是马帮走出来的一条商道。在这条道上主要交换的是茶叶和马匹,故得名茶马古道。云南驿同时又是南方丝绸之路(又称蜀身毒道)上的重要古集市。茶马古道与蜀身毒道相交于此,带来了云南驿前所未有的繁华。【马街】赶马人穿的褂子叫马褂,这便是马褂的起源。马锅头是滇藏茶马古道上,马帮头目特有的称呼。【账房】每当傍晚的时候马队的首领——马锅头,就带领他的马队来到这里人住。马锅头首先到账房记下有多少马匹,多少货物,等离开的时候再来这里结账。 马店和现在的宾馆还有一个最大的区别:马店是以马为主按马收费,人来住是免费的,所以马店只提供马吃的,不提供人吃的。 马帮运输很辛苦,并不是每天都有马店佳。有时候上不沾村下不着店,就得露营,行话也叫开亮。亮在这里是起火的意思。赶马人围在篝火旁,做饭喝酒、抽烟聊天,睡在货驮子下面,既可以遮风避雨,又可以防止货物丢失。【马院】里面是一个标准的马院格局,在当时楼下拴马,楼上存放草料。赶马人,人骑马背,以马作乐,最乐不过是赶马人,最苦不过也是赶马人,天晴一身灰、下雨一身泥,风里来雨里去,他们走的都是坎坷路,山鸟与他们同乐,日月为他们增辉,星星与他们作伴,山水与他们同歌。民谣曰:“好吃不过锣锅饭,苦死不过赶马人,砍柴莫砍苦葛藤,有女莫嫁赶马人,三十晚上讨媳妇,初一初二就出门。”又有“赶马的小阿哥,阿妹来等着,阿哥你要快快来,妹妹把情话说……”的《马帮情歌》,真是背井离乡度日,尸骨抽撒夷方,儿女情仇一言难尽。【器具】马帮托运的一些货物以及使用过的器具。【普洱茶】茶马古道上主要运输的物品一一普洱茶。大家知道普洱茶为什么要制成这种形状吗?因为以前马帮的货驮子有严格的规定,必须九十公斤一驮,茶叶如果散装体积非籀遾松,装不下这么多,还有这茶叶在产地是半发酵茶叶,在马帮运输的过程中通过马出汗受热发酵,到子目的地后就成了可以喝的成品茶叶。【茶室】马店的茶室,马帮的组织纪律非常严密,规定驮子落地就必领说 “专用行语”,马帮起行(开班)、放马(打外围)来到马店住店也需要对“暗号”。当时马帮来人住的时候,马锅头先到帐房登记,之后就到茶室対“暗号”,就是会拉柱子上的串铃。会拉铃的人就是行家就给你住店,这里还保留着当时的赌台。【后院】后院是当时马帮生火做饭的地方。关于吃饭,马帮也有很多行规。吃饭不准坐,只能蹲向去留缺口,后面必须蹲严。吃饭谁落后谁就洗碗(也称抓锅底),规定洗碗者多吃一片肉,赶马人谁也不愿甘当 “锅底客”,因此赶马人吃饭总足狠吞虎咽的,也就是在这种环境下锻炼出吃饭、办事都很麻利的作风。【繁坛】马锅头带领马帮出发前都要来的地方,祈求山神、路神和桥神保佑马帮一路顺利。【维修部】马店的维修部。这里有制作马鞍器具的全套工具,大家知道马帮在路上要走很长时间,马鞍难免都有破损,住马店的时候就需要重新修复它。【客房】马店最豪华的地方,就像现在五星级宾馆的VIP客房。内设柜子,柜子里边装贵重物品,人睡在上面就比较安全,所以在当时它不叫床也不叫炕叫睡柜。以前的赶马人在马帮中的地位是非常低 下的,即使住马店的时候也不能到楼上来,只能在楼下撰货的地方,打地铺睡在下面,只有马锅头才能到楼上来住。头骡和尾骡佩带的一些饰物,大铃叫虎头铃、小铃叫追风铃,大家可以在这个展厅里感受一下 《山间铃响马帮来》的生活。 云南驿自古是交通要道,在这里汇集了各个不同时代的交通运输方式。在这个马店我们了解了经过云南驿最早的运输方式—马帮运输。
二战中印缅战区交通史纪念馆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对中国生死攸关、举世闻名的驼峰航线、滇缅公路、中印输油管和古老的驿道都奇迹般地在云南驿汇集,使这里成为盟军在远东最重要的战略反攻基地。云南驿古镇也因此载人西方的史册。 今天,当年的那些浴血奋战早已灰飞烟灭,岁岁枯荣的青绿掩盖了昔日的伤痕,云南驿古镇也已经重归千年的静谧,但我们仍在讲述这段依然光芒万丈的历史。保存昨天是为了明天,纪念永远是人类通往未来的桥梁。 二战中印缅战区交通史纪念馆,占地389平方米,士木结构两层一进四合院,建筑面积724平方米。抗战时期这里曾做过盟军的临时指挥部。里边主要以照片和实物为主再现抗战时的那段烽火岁月。【照片】1945年2月4日车队沿史迪威公路进人昆明。著名的二十四拐,是史迪威公路上的其中一段,位于贵州的晴隆县。史迪威公路起点在印度的雷多(Ledo, 也称利多)所以也叫雷多公路。横跨于怒江之上的惠通桥,是史迪威公路上的咽喉要道。始建于明朝未年,初为铁链索桥,它位于滇缅公路中国段600公里处,是连接保山与龙陵的唯一通道。1936年缅甸华侨染金山先生捐资,将旧桥政建为钢索大吊桥。全长205米,跨径190米,最大负重7吨。公元1942年5月2日远征军为了阻止日军通过,惠通桥被炸毀。至1977年新建钢骨水泥大桥路成通车,吊桥废弃不用。【大厅】在这个展厅里将为大家讲述不同时期经过云南驿的茶马吉道、滇缅公路、中印输油管、驼峰航线四条道的故事。 茶马古道从云南驿经过的这段全长1.72公里。接下来我们看一下马帮衰落之后经过这里的运输,横穿于云南驿机场的这条公路就是闻名中外的滇缅公路。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日军逐渐占领我国的东南沿海,企图封锁国际援助,形势危急。国难当头,云南省府主席龙云向国民政府和蔣介石提议要加速修建滇缅公路争取援华物资。从1937年12月开始修建,到1938年8月全线通车,这条路仅用了8个月时间就修好了,从中国昆明经云南驿到缅甸的腊戌,全长1153公里。当年美国总统罗斯福听说这条公路通车的消息后惊呼它为 “高山上的巴拿马运河”。由于当时滇缅公路经常受到日军轰炸,不能保证中国战场燃油的顺利运输,所以中美双方共同铺设了这条被称为“地下输血管”的“中印输油管”。从印度的加尔各答起,经汀江、雷多、密支那,八莫、晼町、云南驿至昆明,长3000多公里。战争的“血液〞 通过中印油管极大地推动着中国战场的胜利。接下来驼峰航线分为南线和北线。南线是从印度(阿萨姆邦)的汀江机场起飞,经缅甸密支那到达中国昆明,全长805公里,1942年5月,日军占领了缅甸密支那,南线被掐断,然后开辟了北线,也就是我们现在常说的驼峰航线来代替南线继续为中国战场运送援华物资。 驼峰航线同样是从汀江机场起飞,飞越世界屋脊(喜马拉雅山)经丽江、迪庆、云南驿到达昆明,全程1150公里。驼峰航线主要运送的是二战中中国战区急需的援华物资。主要运送到以昆明为中心的周边地区;有一小部分是顺着丽江、西昌、宜宾送到了当时国民政府陪都重庆。 为什么叫驼峰航线? 因为飞机要飞越喜马拉雅山,当时飞机飞越不了山顶,只能在冰川峡谷之间穿行而飞,航线看上去形似骆驼的峰背,所以名为驼峰航线。驼峰航线开辟于1942年,到1945年结束使命,虽然只是短短的3年零3个月的时间。但它为二战时中国战区运输了80多万吨的援华物资,为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立下了汗马功劳,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在喜马拉雅山南麓,因地势和气候复杂,总共坠毁了609架飞机,辆牲和失踪了1500多名飞行员,所以驼峰航线也被人们称为“死亡航线”。而云南驿机场在这条航线上是一个重要的物资中转站。云南驿机场修建于1929年,到1944年先后经过5次扩建。云南驿机场是中国开办最早的军用机场之一。1929年主要用于军事开办航空训练班,组建了国民党航空38站;1937年国民党航空中央学校从洛阳柳州迁至云南驿:1941年美国空军陈纳德飞虎队开始住进云南驿机场,随后美军第27运输机大队和第25战斗机中队先后住进云南驿,直至抗日战争结束。当时云南驿机场各类飞机超过200架。据老人回忆,云南驿机场最繁忙时平均每3分钟就有一架飞机起降。来往于云南驿机场的美军顶峰时超过3000人,所以当时这里也被形象地称为“小纽约”。【驼峰航线示意图】钢盔象征喜马拉雅山的山峰。飞机代表驼峰航线上坠毀的609架飞机。底板是用国民党的党旗和美国国旗拼凑制作的;上面不规则的手印和脚印代表当时中美双方共同抵御外敌的友好见证。【飞虎队的由来】“飞虎队”全称为 “中国空军美国志愿援华航空,1941年7月来中国参与抗日,当时美国尚末对日宣战。“飞虎队”创姶人是美国飞行教官陈纳德。陈纳德本人在卢沟桥事变(1937年七七事变)后自愿参加中国抗战并在中国对日作战整整八年。陈纳德组织第一批志愿队是1941年,1947年陈纳德与中国女记者陈香梅结婚。1958年7月27日陈纳德逝世,当他被安葬在阿灵顿公墓时,已经是一位三星中将。 1941年12月20日,10架日机从越南起飞准备轰炸昆明巫家坝机场。美国航空志愿队出动了24架P-40战斗机,在昆明上空和日机发生了激烈的空战,这是他们来华打的第一战,非常激烈。一共击落了9架日机,只有一架受伤逃跑,而志愿队无一损伤。第二天昆明的一些报社和老百姓就给他们起了一个非常响亮的名字——飞虎队。从此“飞虎队”这个名字就伴随着队员们出生人死并广为流传。 这个展厅展示的是运输机飞越驼峰航线的真实写照。驼峰航线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持续时间最长、规模最大、飞行条件最艰险的空中运输线。驼峰航线途经高山雪峰、峽谷冰川、热带丛林和寒带原始森林,以及日军占领区;加之这一地区气候十分恶劣,强气流、低气压和冰電、霜冻,使飞机在飞行中随时面临坠毁和撞伤的危险,飞机失事率高得惊人。【53号坠机】这架飞机在1943年3月11日坠毀在云南片马垭口。机长属美国人吉姆•福可斯,而另外两名机组人员都是中国人。他们分别是:副驾驶员谭宣(广东人)和报务员王国梁(香港人)。 1998年8月,怒江人民终于将53号机搬出了大山,把它存放在云南片马抗日英雄博物馆里。飞机上最醒目的标志是“中国航空公司”几个中文大字,它提醒着人们注意:是中国的飞机最早开辟这条航线的。【照片:驼峰坠机】有飞行员回忆:在天气晴朗的时候我们完全可以沿着战友坠机碎片发出的反光飞行。他们给这条撒着战友飞机残骸的山谷取了一个金属般冰冷的名字:“铝谷”。【实物展厅】在这个展厅里,展示的是当时美军用过并留下的一些实物。